惠州茶:“绿叶子”变成“金叶子”
江南体育软件下载 首页 个人中心
下载APP 下载APP
手机访问 手机端二维码

惠州茶:“绿叶子”变成“金叶子”

什么样的茶最好?在12月17日举行的2022惠州茶文化节——第十三届斗茶比赛上,来自惠州的44款绿茶和23款红茶同台“竞技”,在职业评茶师的味蕾上一决高下,上演一场精彩纷呈的茶品鉴赏大赛。

惠东岩茶园内,茶农正在使用机械化设备采茶。


机械化设备使制茶更加标准化。

“岭外惟惠俗喜斗茶”。斗茶又名斗茗、茗战,是一项始于唐、盛于宋的雅玩,即通过比赛来评判茶的优劣。如今,这项比赛在惠州仍在延续,自2010年以来,惠州已经举办了十三届茶文化节和斗茶活动。通过斗茶切磋,惠州茶叶人不断提高茶叶种植技术、提升茶叶制作品质,茶品名气与日俱增。


当前,惠州茶叶种植面积约7万亩,涌现出柏塘山茶、惠州岩茶、石芽坝山茶、龙门毛茶等多个茶叶区域品牌,成为当地茶农致富增收的主产业。从“绿叶子”变为“金叶子”,惠州茶产业仍在快速扩张。在农业农村技术部门指导带动下,惠州茶产业正走上标准化、生态化、智慧化发展道路,茶叶飘香粤港澳大湾区。

斗茶比赛争高低产业发展氛围浓

装有44款绿茶和23款红茶的密封袋一字排开,每个茶品旁放置一个白色茶杯,评委逐一查看每款茶叶的品状、品尝茶汤味道,并将分数记录在手里的表格上……这是惠州茶文化节的斗茶比赛现场,比赛过程严谨且具有一定观赏性。

本次活动的主办方——惠州市茶文化促进会会长、惠州市优茶集茶叶审评中心主任丘燕伦表示,惠州已经举办了十三届茶文化节和斗茶活动,通过斗茶,惠州茶的品质不断提升,名气越来越大。

斗茶比赛采用“盲评”方式,即所有茶叶都被装在统一的袋子里,以编号标明,评审们按照“八因子评茶法”对茶叶进行评分。何为“八因子评茶法”?丘燕伦介绍,审评茶叶时,内质评香气、滋味、茶色、汤底,以香气和滋味为主;外形评形状、色泽、匀度和净度,以形状为主。

“从外形来看,一级惠州炒青绿茶的特点是紧结、绿油润、匀整。”丘燕伦介绍,“紧结”是指茶的外形紧实、不蓬松,“绿油润”是指茶看起来不干枯、有油光,“匀整”是指茶的碎末较少、比较齐整。丘燕伦进一步解释说,从内质来看,一级惠州炒青绿茶在香气方面,有股青草香和焦糖香,并且香气持久,即便冷了香气依然保持;在滋味方面,浓醇鲜美,喝起来就像一股浓汤,很醇厚;在汤色方面,呈黄绿明亮或者黄明亮状,一眼可以看到底;在叶底方面,摸起来感觉嫩匀明亮。

记者看到,在品尝每款茶的间隙,评审们还会以矿泉水漱口,以免不同的茶味影响判断。品尝之后,评审们再触摸叶底,“主要是看叶底的软硬度,摸起来越软代表茶叶越嫩。”国家二级评茶师李露霜说因参赛的绿茶较多,仅评一次会使结果不准确,故绿茶评选共两轮。

民间斗茶比赛的连续开展,有效活跃了惠州茶叶产业争优向上的氛围,带动了茶叶标准化种植、加工制作。数据显示,2020年惠州全市茶叶种植面积达到了7万亩、年产量约1799吨,较2015年分别增长了7倍和5倍,呈现爆发式增长趋势。

“参赛的茶样一年比一年有进步。”丘燕伦表示,自2020年《惠州炒青绿茶T/GDNB8-2020》和《惠州红茶T/GDNB9-2020》这两项为惠州本土茶叶制定的团体标准发布后,茶农们更加注重品质,茶叶往高品质方向接近,“这对评委的考验更高,今年比往年更难评。”

茶叶种植有“新”人引进优质茶叶做好茶

在惠州日益浓厚的茶行业氛围里,催生了很多热衷从事茶叶产业的年轻人,他们走入茶山,扎根茶业,在一芽一叶间释放着青春色彩。“90后”的刘桓宏便是其中典型代表。

驱车从金龙大道拐进博罗县泰美镇430乡道,再行驶约10公里蜿蜒的山路,就能看到刘桓宏的岚滋茶园。茶园位于象头山中,溪水环绕,鸟鸣山间,草木吐翠,俨然世外桃源。

刘桓宏与茶叶的渊源颇深,“爷爷种茶,外公也是自己种茶炒茶,家里老一辈大多都做过茶叶生意。”2013年,刘桓宏的父亲在象头山租地种植茶叶。那时的刘桓宏刚考入大学,由于对茶叶产业有着浓厚的兴趣,他常常利用寒暑假的时间和家人到英德、潮州、肇庆、江西、福建等地学习种茶制茶技术。

在攻读了四年工商管理后,大学毕业后的刘桓宏义无反顾回到了自家茶园,并按照他的新理念开始了茶叶种植与经营。

“惠州老一辈茶农制作的茶叶喝起来太浓郁,有涩味,年轻的茶客接受不了。”回到茶园后,刘桓宏大胆引进了云南大叶种、鸿雁12号中叶种等优质茶叶品种,坐拥象头山云雾缭绕的绝佳气候条件和惠州独特的炒青绿茶制作工艺,刘桓宏制作出了既不失本土特色,又具有花香味的清淡之茶。他的茶颇受年轻茶客的喜爱,单价也较高,卖到周边的深圳、东莞,更通过茶客的口碑卖到新疆、延边等地。

“做精不做多”,这是刘桓宏对于茶叶种植的独有坚持。“我们茶园只有500多亩,产量最多2万斤,现在的顾客宁愿花更多的钱购买健康的、有机的生态茶。”刘桓宏茶园里,肥料都是由花生麸和蘑菇渣发酵而来,除草也是人工进行。相比于父辈的默默耕耘,刘桓宏在推广上更加大胆直接。他申请了有机认证,让茶叶品质得到更直接的体现。

刘桓宏不会错过惠州每一届的斗茶比赛,并获得过多个奖项和荣誉。在他看来,比赛可提高制茶技术,也有机会与行业人士交流分享制茶工艺,推广自家茶叶。最近,刘桓宏还在学习惠州宋式点茶的文化和技艺,挖掘惠州茶文化历史。

近几年,随着周边游、乡村游、生态游开始兴起,刘桓宏顺势而为,在自家茶园种上樱花,并将茶园开放给游客爬山、露营,走上了三产融合的道路。

如今,每当粉红的樱花开得漫山遍野、与碧绿的茶树交相辉映时,刘桓宏的茶园就迎来了人流量。周边山路两侧,十几家农庄接连营业,有效带旺了乡村经济,刘桓宏的茶园成为当地乡村振兴发展的原动力。

革新技术、装备为产业发展注入科技动能

惠州茶产业的快速发展,也离不开现代农业技术、装备的有力支撑。

在位于惠东县多祝镇的碧水莲山生态茶叶有限公司茶山上,近千亩的茶园里郁郁葱葱。从空中俯瞰,绿油油的茶树梯田整整齐齐,沿着山势一层层延伸,与周边的绿色生态融为一体,显得生机勃勃。

不久前,茶园对冬茶进行了一次采收,仅一个上午便完成了2000斤茶青采摘任务。高效采茶的关键,是茶园使用了机械化采收装备。

碧水莲山生态茶叶有限公司技术负责人温伙古介绍,茶园拥有两台采茶机,使用的是煤油发动机,工人们操作该机器,如剃头般划过茶树顶梢,青嫩的茶叶就被统一收入后面的网袋中。

“机械化给茶叶生产带来了质的飞跃。”温伙古介绍,对比机器采摘,传统人工采摘效率很低,茶工平均单人每小时最多可以采摘2斤,耗时耗力;而有了采茶机,每天仅需要10人,便可采收茶叶约4600斤。

这是惠州首个应用了机械化采摘的茶园,茶园里种植的是被誉为“茶中贵族”的岩茶,在12年前从武夷山地区迁移引种。得益于这里独特的青年丹霞地貌和不断革新的种植技术,岩茶种植在惠州落地生根,是岩茶迁种的成功范例。

近年来,在农业农村相关部门支持下,该茶园还引进建设了智慧茶园监控系统、茶园机械化加工设备等,让农业生产实现了“机器换人”的科技蝶变。

这是惠州茶产业现代化发展的缩影。此前,在惠州市政协的支持指导下,惠州市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成立了惠州市柏塘山茶研究院,通过编制技术规程、建设种苗繁育培育基地、打造生态智慧茶园、培育专业人才等综合措施,目前,柏塘全镇种植茶叶约3万亩,38个村中就有33个村种植山茶,年产值约6亿元,获评省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镇村、广东十大茶乡,也是市级茶产业园建设项目的中心区。

如今,惠州再次推动岩茶产业本地化发展,成立惠州市丹霞岩茶研究院、岩茶协会,制定和发布惠州岩茶产业发展规划、3项标准等,让岩茶产业走上标准化、生态化、机械化、品牌化的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道路。

“我们将继续发挥技术优势,从茶叶种植、加工、销售全产业链,不断强化科技赋能,推动‘茶品种、茶品质、茶品牌’全面提升。”惠州市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主任刘航宏表示,将聚焦乡村产业振兴,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为推动惠州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的科技动能。

相关

惠州推动岩茶发展科学化标准化

12月19日,由惠州市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指导、惠州市丹霞岩茶研究院主办,在惠州市新闻发布厅举行的《惠州岩茶产业发展规划》评审会、《惠州岩茶》《惠州岩茶加工技术规范》《惠州岩茶栽培技术规范》颁布信息发布会上,评审专家对惠州岩茶产业的发展给予了肯定。

评审专家指出:“短期规划2027年种植惠州岩茶5万亩、中期规划2032年种植惠州岩茶10万亩,长期规划20年内(至2043年)种植惠州岩茶30万亩,规划目标清晰、任务明确、路径可行。”

岩岩有茶,非岩不茶。原产于武夷山地区的岩茶,因生长在悬崖绝壁的丹霞地貌而得名。在这种充满砾岩、红砂岩、页岩、凝灰岩的土壤里,铁、钙、锰、钾等矿物质含量丰富,茶农通过半发酵制作出来的茶叶,香气馥郁、浓醇绵润。

惠州岩茶始于12年前岩茶南迁的实践。产业从无到有,从引种到加工,再到两次获中国国际茶业博览会金奖,最初引进的27万株茶苗已成为千亩茶园,从零星销售到旗舰店规模,形成产业发展蒸蒸日上新格局,社会效益倍增,生态效益显著。

“惠州岩茶突破了地域限制,代表了茶叶产业从传统认知飞跃到了科学认知。”评审专家组组长、原农业部对外经济合作司司长冯玉林指出,惠州岩茶具有与英德红茶、凤凰单丛形成广东名茶三足鼎立的潜在实力。

调查发现,惠州拥有大量丹霞地貌,且处于少年丹霞时期,适宜发展岩茶产业。初步估算,惠州岩茶适宜种植区域达30万亩,其中惠东约25万亩,博罗约5万亩。坐拥粤港澳大湾区,未来惠州岩茶市场规模可达百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11月,由广东省农业标准化协会批准发布实施的《惠州岩茶》执行标准、《惠州岩茶加工技术规范》、《惠州岩茶栽培技术规范》,为惠州岩茶生态化、标准化、科学化提供了技术保证。

观察眼

深挖文化内涵提高茶叶商品属性

近年来,惠州立足优越的生态环境和茶叶资源优势,茶叶种植规模逐步扩大,品种逐渐改良,结构日趋优化,初步形成了博罗、惠东、龙门三大优势茶区,代表产品有柏塘山茶、惠州岩茶、南昆山毛茶、惠东山子茶等30多个,茶叶品质、品牌影响、产业化进程都有了大幅度提升,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促进乡村振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不过,惠州茶叶一直以来缺少品牌影响力,生产出来的茶叶多为小众品类,特别是味道较为苦涩的山茶,其销售半径很难脱离客家人交际范围。

在笔者看来,茶叶已经不仅是“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简单生活需求,已然转变为一种更高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尤其在当前的网络时代,惠州茶产业发展具备后发优势,应更加注重迎合市场发展需求,打造年轻人喜欢的茶叶品牌。

在种植加工环节上,要注重科技化、标准化生产,提高茶品的商品属性,推动茶叶进入商超、专柜;同时,加大对惠州本地茶叶的宣传力度,深挖茶文化,运营好“斗茶”品牌活动,推动各大茶园实现“茶旅”融合发展,推高茶产业的附加值,从而带动产业兴旺、茶农致富。

从当前惠州茶产业发展实践来看,惠州农业农村部门在茶叶生产科技化、标准化方面下功夫,推动茶产业现代化转型已呈现初步成效。接下来,在政策端应继续做好品牌营销建设、产业人才扶持等工作,在农业项目申报、金融抵押贷款等方面给予茶企政策倾斜,集中精力培育壮大一批茶叶龙头企业,发挥龙头企业内联农户、外联市场的辐射带动作用,为打造区域品牌奠定良好的基础,实现惠州现代化茶产业高质量振兴发展。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 乌天宇 见习记者 曾汉

摄影:南方日报记者 王昌辉

来源:南方日报,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Baidu
map